新华社采访中科闻歌董事长王磊,谈大数据助力战“疫”
来源:新华社
记者:盖博铭、马岩
原标题:担心“难”但不畏“难”,北京科创企业用创新“破局”
整理发布:中科闻歌
2月25日,“中科闻歌”工程师在研发网格化疫情防控大脑。
利用步态识别技术科学绘制疑似病例行动轨迹图、搭建大数据平台为防疫提供科学参考、为带有虹膜识别技术的“门禁”增加测温功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一定影响。在北京,一些科创企业一方面利用自身技术为战“疫”持续输出创新力;另一方面,这些本身就是科技工作者的创业者们用创新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近日走近这些“科学企业家”们,感受他们复工以来的战“疫”心得。
一、“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要紧密结合”
2月23日,“中科闻歌”一线工程师研发“疫查通”系统助力抗疫。
“前一天上午得知需要建立一个供100万个口罩科学分发的大数据系统,我们24小时搭建完成并在几小时内分发完毕。”曾在科研机构工作10余年的大数据领域专家王磊和团队春节以来一直没休息,所创办的大数据企业“中科闻歌”研发出诸多服务于疫情防控的信息化平台,包括疫情动态直播平台、疫情监控大脑、防疫物资分发系统等。
在团队的办公室,记者看到团队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平台。“疫情地图”“疫情曲线”“舆情趋势”等信息清晰直观。数据订阅均由机器自动生成,缩短了从需求申请到提供数据的时间,实现确诊病例数据实时分析和发布。
“疫情对中小微企业是个生死劫。”王磊认为,科创企业在危机面前更要清楚了解自身优势,利用新兴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参与精准防疫是职责所在,也是企业凸显社会责任的重要时点。
“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要紧密结合,这是科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王磊建议,当务之急是围绕帮助企业更好复工复产展开工作,各方携手努力,“追上春天”。
二、“对未来的信心源于20年的技术沉淀”
2月25日,“银河水滴”创始人黄永祯和软件团队成员在办公室测试最新升级版的步态识别效果。新华社发
“疫情给我们部分员工的复工以及与客户的沟通造成影响,但我们更多看到如何化‘危’为‘机’。”黄永祯说,整个团队有近20年的技术积累,“这些技术沉淀,让我们充满底气。”
三、“都出来创业了还怕啥难”
2月23日,“虹星科技”创始人侯广琦讲解虹膜识别产品技术创新。新华社发
主要研发、生产虹膜识别技术产品的企业“虹星科技”也在抗击疫情中寻找新的创新应用。
创始人侯广琦是中国光学学会会员。“虹膜特征对大规模流动人群识别更加精准,这项技术在疫情预防和防控期间有望发挥更大作用。”侯广琦说。
疫情发生后,“虹星科技”对其一款热门虹膜识别产品进行改进,加装远距离红外测温仪,迅速得到学校、医院、工厂等30多家单位的采购意向,二月底可正式对外供货。
“目前,我们产品的需求量已超过去年全年。”侯广琦说,“疫情对我们销售人员出京、供应链稳定等带来一定影响,但这也给虹膜识别技术的推广创造新机会。”
对于“带着技术下海”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创业意味着离开相对稳定的生活。“我们要克服困难、寻找机会。”侯广琦说,一些问题用老方法不好解决,就需要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困难肯定不怕,怕就不出来创业了。”侯广琦说,我们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