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报道:科创企业的抗“疫”与自救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20-02-14 第3版 转移转化)
作者:沈春蕾
2月11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除湖北外,全国各省市正在逐步复工复产。
不久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调研995家中小企业,其中高科技企业占18.51%。调查结果显示,受疫情影响,29.58%的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超过50%,58.05%的企业下降20%以上。同时,85.01%的企业维持不了3个月。
对此,《中国科学报》邀请相关科技企业创业者和专家学者,谈谈疫情之下高科技企业的抗“疫”举措、复工安排以及如何开展自救。
战“疫”:刻不容缓
1 月 23 日,两台“无接触自助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区紧急驰援投入使用。
这两台“无接触自助机”由安徽东超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公司董事长韩东成介绍,“无接触自助机”采用可交互全息空气成像技术,不需要通过介质承载就能实现交互操作,让包括预约、挂号、缴费、支付等所有流程都隔空完成,有效隔绝了因人体与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细菌和病毒感染。
“1 月 22 日中午,我们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申请“无接触自助机”立项,在得到医院批准后立刻召回员工,组成突击队,在24小时内完成交付。”韩东成希望,“未来这项技术发明能够得到推广,从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1月27日,北京中科闻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闻歌)紧急开发的7×24小时疫情动态直播系统正式上线。
闻海直播|7*24肺炎疫情实时动态
“疫情暴发以来,80名员工自发报名,组建了闻歌疫情大数据专项小组。”中科闻歌创始人王磊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的专项小组为政府、媒体和公众提供疫情信息服务、舆情分析和疫情预测全方位的数据服务和智力支撑。”
识别二维码,就能查看全国疫情趋势AI预测。这是南京摄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一款可实时更新的疫情峰值预测模型与查询软件,于2月3日下午3点面向公众开放。南京摄星智能创始人杨理想介绍:“以2月2日上午8点的疫情数据为例,我们AI预测的确诊人数为17256人,实际确诊人数为17205人,误差率仅为0.3%。”
截至发稿,全国疫情趋势AI预测的累积服务用户突破2亿人次。“后续,我们还将根据数据变化情况不断调整算法、优化模型,争取为民众提供更加智能与精准的预测。”杨理想说。
复工:共渡难关
2月3日起,中科闻歌北京、深圳、西安、南京四地均正式启动线上远程在家办公,各项业务和服务正常开展。王磊告诉记者:“考虑到疫情形势尚不明朗,出于对员工及家人的健康和安全考虑,公司暂定不复工,延续在家远程办公工作机制。”
“我们是一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业务主要在线上,虽有一些积累和现金流储备,但面对疫情依然存在不少困难。”王磊表示,首先公司大多数是工资偏好的科技人才,人力成本高,隔离办公内部沟通较低,导致成本不降低但产出降低;其次是固定成本大,一个月房租和物业费用上百万元,支出压力大;另外受全国疫情影响,对外业务和市场开拓受限,原本市场开拓节奏被打断,已经签约的项目交付都要延期,对企业创收影响很大。
“目前公司已经投入正常运行,部分员工在办公室工作,部分员工在家工作,为减少聚集,尽量通过远程会议协调工作。”由于去年底刚完成一轮融资,北京声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邱锋海表示,目前公司运行状况还可以,但做项目投资肯定要谨慎为之,看好看准做好计划再执行。
他预估,如果3月初能全面复工,延期复工的直接损失可能接近一个月的费用(大于100万元),但由于客户延期、销售数量下降,可能会使今年比原预估销售收入下降20%~30%。
“如果没有融资,销售也没有进账,公司最多能够坚持3个月。”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初创企业创始人告诉《中国科学报》,“如果有银行的贷款,或者股权融资,我们就能够渡过难关,寻求进一步的发展。”
自救:多管齐下
王磊透露,近3年中科闻歌都保持了200%~300%的业绩增长,2020年按计划将有200%以上的增速。虽然目前还不知道疫情影响的时间和程度,但可以确定的是,2020年的增长速度会受到影响。
面对疫情,中科闻歌也展开了自救,比如公司内部已出台在家办公标准化作业措施,并明确以产出和交付物作为工作业绩导向,同时高管和领导层率先带头减薪降支。“我们还通过加大to B业务的线上销售等途径来应对困难,在缩减成本的同时,加强研发和产品的投入产出比,期望复苏时能补上这段时间的差额。”王磊说。
此外,王磊还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营造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不降低创新投入和投资,比如政府补贴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及房租等开支,“大环境好了企业日子才好”。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科微针创始人高云华也希望政府能出台政策,减免人工和租金两大费用支出,挽救初创但尚未盈利的小微企业。比如,延长贷款还款周期——如果3个月还不能正常恢复生产,一批企业将面临还不上贷款的境地,希望能适度延长;又如,减免初创企业2~3个月的房租、减免员工五险一金等。
采访中,不少初创科技企业提出由政府提供多种融资途径,比如低息贷款、可债转股的投资等,也呼吁投资机构在疫情之下能雪中送炭。
“高科技企业大多不太愿意采取减薪的方式应对经营压力,因为减薪会影响企业核心员工的士气,如果预计到经营压力在短期内不能得到缓解,他们往往会选择裁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周绍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裁员可能会成为科创企业应对疫情负面冲击的自救举措。
目前,在记者采访的初创企业中,还没有一家表态会裁员。
周绍杰认为,高科技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中小科创企业的创新动能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针对疫情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影响,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在一定时限内采取减租、减息、减税、减费等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顺利度过时艰。